加载中请稍候
观看视频
泥炭地是如何被破坏的?
为了发展农业,首先需要将雨林湿地排水转化成耕地。在排水的过程中,泥炭地中的有机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后逐渐分解,储存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出
热带雨林
落叶腐植
泥炭地
矿质土壤
并且,失水后的泥炭地变得极易燃烧
泥炭厚度到中心逐渐增加
最深可达6米
排水后,砍伐树木会导致泥炭地进一步干涸,进而使得更多二氧化碳排出。
排水和砍伐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持续数十年,但是一旦出现火灾,二氧化碳排放进程将会迅速加快,大火过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吸收温室气体的恢复能力

非洲中部,刚果(金),赤道省,这里有着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雨林深处,一个叫Lokolama的小村庄里,居住着几百名俾格米人。 “俾格米”(Pygmies),意为“侏儒”,带有贬义。他们是“森林之子”,整个族群约有几十万人,都生活在刚果雨林中。虽然是刚果盆地的土著,但俾格米人一直被非洲南部主流的班图部落歧视。

村民瓦伦丁,59岁,七个孩子的爸爸,也是家庭的顶梁柱。靠着传统的刀耕火种,他与家人开辟出一块农田。但每天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进入雨林沼泽深处,捕鱼、采蘑菇、挖木薯、狩猎。

2017年10月,一支探险队伍的抵达令瓦伦丁心生警惕。

探险队由地理学家西蒙博士和格里塔博士带领,过去几年中,西蒙和格里塔一直在这片雨林里科考。依赖卫星图与实地测量,他们于2017年1月在《自然》期刊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刚果盆地雨林的湿地中,储存着世界上热带地区最大面积的泥炭地。

数据来源: Age, extent and carbon storage of the central Congo, Greta C. Dargie, Simon L. Lewis

什么是泥炭地?

泥炭随沼泽形成,是煤最原始的状态。死去动植物沉积在沼泽底部,潮湿有机物质分解速度极慢,形成泥炭层,经万年积累碳层变厚,成为泥炭地。

泥炭地只占地球地表面积的3%,却储藏着全球1/3的土壤碳,是地球上最有效的天然碳吸储库。

在刚果雨林将近1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储存着300亿吨碳——这相当于整整三年的全球化石能源排放量,或是美国二十年的化石能源排放量。

“他们要深入森林进行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考,这给我一种不好的预感。”瓦伦丁说。对于土著的俾格米人而言,森林是神圣的;在瓦伦丁的经验里,外来人或是开设大规模商业采伐的林场,或是一些进行木材交易的班图商人,都“严重亵渎了神圣的森林。”

西蒙和格里塔淌水进入沼泽深处。与当地人一起,科学家将取样器插入沼泽地底,成功取出3.5米深的泥炭样本。此次探险,正式开启了科学家们对刚果(金)境内的泥炭地测量,西蒙说:“在非洲的心脏地带,储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章节。”

泥炭地里的潘多拉魔盒

如果泥炭地被破坏,意味着万年来堆积的碳储备会被重新带回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最终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科学家因此呼吁维系泥炭地的生态完整,防止碳存储被排放至大气中。

泥炭地被破坏早有先例。在亚洲,同处赤道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因农业和工业过度开发泥炭地,导致湿地被排干、植被被毁。排干水之后的泥炭地仿佛一整块静置在空气中的原生煤炭,极易起火。2015年6月到10月,印尼2600万公顷森林陷入火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亿美元。更严重的是,火灾造成的有毒雾霾不仅让印尼50万人呼吸道感染,东南亚多国也被烟霾笼罩。

格里塔试图向村民和孩子们解释什么是泥炭地。“我们只是来做初步测量,只要我们可持续地使用森林,就不会破坏泥炭地。”但她却无法回答一位偶尔来村里教书的老师的问题:“我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你们的发现能带给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吗?”

科学家希望保持雨林和泥炭地的完整性,气候变化、林业农业、矿业,甚至基础交通建设,都会影响到泥炭地的完整性。

比起保护泥炭地,瓦伦丁担忧的是现实问题。生活变得昂贵,作为饱受社会歧视的土著人,即便上学也无法获得工作机会,只有将生计寄托于开发更多的耕地。俾格米人也对雨林保有敬畏之心——但他们与科学家的区别在于,依赖森林为生的社群,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森林是他们唯一的资源,而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又在加速破坏雨林。

其实,瓦伦丁已经真切体会到了气候变化。他说,近些年来,旱季变得更长,而雨季暴雨更为猛烈。 “也许是因为森林被破坏得很严重。”

“非洲之肺”最大的威胁

根据目前的研究,为了获得木炭以及农田而进行的刀耕火种,是导致刚果雨林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但真正不可逆转的威胁,还是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垦。1998-2003年,刚果(金)内战期间,雨林被寻租者大肆破坏,在世界银行的压力下,刚果(金)自2002年起停止开放新的砍伐许可。但这也阻断了刚果(金)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大片泥炭地的发现,给保护刚果雨林的号召又追加了一份证据,但这无法直接助益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矛盾就此产生。

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平衡是一个难解的题。2017年,法国开发署在刚果(金)提出一个“可持续森林管理项目”,试图从中非森林计划(Central Africa Forests Initiative,CAFI)获得资金支持,却被主要捐赠国挪威喊停。法国开发署的项目认为有计划地建设林场、开发森林才能获益,反对者则坚持刚果(金)的政府不具备有效治理的能力。

新上任的刚果(金)环境部长亚米承诺说,政府会针对新发现的泥炭地设置管理单位。但是, “我们还没有预算来支持这个管理单位。”

约瑟夫是刚果(金)环境部的顾问,他觉得自己的政府应当有权利决定雨林的未来:“每当‘国际社会’出现在这里,人们就会疑惑,这些人又要来剥夺我们对森林的权利吗?”然而,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最近的调查显示,腐败是非洲森林治理的症结,在木材采伐、加工、运输和出口等各个环节上,政府官员都会收取贿赂以获得暴利。

离Lokolama不远的地方,还出现过中国伐木商人的身影。与探险队同行、来自中国的森林保护研究者常禾葳说:“因为追逐商业利益,也因为当地监管的漏洞,在刚果雨林活跃的中国商人,不都是合法的。”中国是热带木材交易最重要的参与国之一,约2/3的热带原木都会出口至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中国愈发扮演领军者的角色,林业与木材贸易管理,也将是中国可以发挥领导力的领域之一。

与此同时,地球的“肺功能”正在衰竭。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由于伐木和极端气候,地球上热带森林释放的碳量首次超过其吸附的碳量。每年,因热带森林被毁而带来的碳排放,占了全球人为碳排放量的15%。这让保护热带雨林及泥炭地的迫切性,更追加了一层。

从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到Lololama,陆路不通。要想深入丛林,除了借助刚果河,只能搭乘小型飞机。从空中俯瞰,这一片将近两亿公顷的“非洲之肺”厚实、波澜不惊。4640公里长的刚果河,流淌在这片跨越六国、充满生机与未知的刚果盆地雨林之中。

记者:宁卉

编辑:陈香君

设计:韦梦 牛晨明

开发:韦梦 杜海燕(实习)

视频剪辑:胡分海 陈香君 杜海燕(实习)

监制:黄晨

Malcolm Surer 对此项目亦有贡献

部分图片来源:© Daniel Beltrá / Greenpeace

财新数据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