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 《财新周刊》 2019年第09期,发表于2019年03月11日 滇缅边境小镇云南畹町,城外连片的铁皮大棚里,数千名缅甸工人在此搬运西瓜,赚取着比在仰光高出3倍的工资。这里供应着全中国80%的反季节西瓜。从冬到夏追着季节买瓜的商人们称,从南到北找不到这么廉价的西瓜搬运工,这些缅甸工人支撑着这座亚洲最大的“西瓜市场”。

一名河北的西瓜商人坐在仓库里。
在金三角口岸附近,占地500亩的畹町农产品仓储物流电子信息交易中心,已建设运营了七年,现有商铺122间,年交易额30多亿元。因其主营西瓜和菠萝,又被称为“西瓜市场”。
每年入冬之后,100万吨西瓜从缅甸的瓦城、美提拉、孟牙等地陆续运入,在此交易后,发往中国各地。该市场综合发展部经理刘红芳称:“缅甸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西瓜,在冬季,国内80%的反季节西瓜都从这里发出,近4000名缅甸工人在这里搬运西瓜。”
缅甸工人被他们的中国老板称为“老缅”。这个称呼没有歧视,表达的是一种老友式的亲切。西瓜易损,装卸时必须以人工逐一搬运,如若没有老缅,中国的老板们将多付出1倍以上的人力成本。
来自曼德勒的小伙子SHINE TI是这里的一位“包工头”,带着27位老乡在此做工。他的父亲是最早一批来此工作的“老缅”,也是这个市场上最早的获益者,后来,父亲自己做了“包工头”,回曼德勒组织工人来西瓜市场打工,并给SHINE TI找了汉语老师。如今,20岁的SHINE TI学会了做生意必需的简单汉语,开始接手生意,大部分的工人年龄在20岁上下,少部分是拖家带口的老工人。他们只能拿到一个周的签证文件,到期之前要回口岸接着办手续。

一辆中国大板车上,“老缅”在铺设网兜。

2019年2月23日,搬西瓜的“老缅”每天从早9点忙到晚9点,但这些20岁上下的年轻人一有空闲就在停车场里赤着脚踢起藤球,踢到汗透衣背都不肯停歇。
河北商人高永乐每年冬季来此买西瓜,“装卸西瓜必须用人工,这里的缅甸工人很好用,听招呼,干活不偷懒,工费还便宜。

一位东北瓜商在呵斥缅甸工人注意安全别挡他的车,工人们则认为他在开玩笑。除了工费低廉,友善好相处,干活听话不偷懒也是瓜商们乐于长期雇佣“老缅”的主要原因。

2019年2月25日,清晨上工后,20多人聚集的大通铺宿舍里,只剩孩子在看电视。

来自仰光的大学生Thiha zaw也在西瓜市场做工。一位缅甸华裔介绍,在缅甸,很多大学生会这样半工半读地学上七八年才毕业。
入夜后,放着音乐的卡车前,留着大胡子的曼德勒人Chit Min Oo和他的朋友们在跳着不知名的舞,他说感到快乐时他就跳舞,跳舞也使他快乐。

雨天,一位缅甸籍环卫工在草帽里戴着耳麦听音乐。

露天洗澡的“老缅”。市场上但凡有水龙头的地方,就是“老缅”的浴场。
设计:冷斌
版面编辑:王喆 罗静颖(实习)
订阅财新
支持严肃新闻
版面编辑:王喆 罗静颖(实习)

支持严肃新闻
我要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