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行政与文化中心,与几乎所有超大城市一样,快速发展与人口大量涌入相伴而至。改革开放至今40年间,常住人口总量完成了从百万量级至千万量级的跨越,有飞跃亦有忧虑
激增与控制

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北京,与几乎所有超大城市一样,发展过程中出现人口密度大、增长快的难题。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市常住人口871万,1986年突破1000万,2005年突破1500万,2011年突破2000万,2016年末达到2172.9万人。按此计算,从2017年到2020年,北京年新增常住人口不能超过32万人。

联合国统计署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排名全球城市人口排行榜的第三位,另外两个中国一线城市上海和广州分别列于第一和第十位。

北京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行政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教育医疗、经济金融、高端研发、国际交往的中心。功能的集中造就了北京的超强集聚力,人才汇聚于此,创新力由此积聚,资源利用效率非它城可比。

但人口的快速增长令城市管理受到挑战,资源环境承载、交通压力、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的难度历史上前所未见。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陆续颁布《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82-200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其中1982年版的规划中首次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991年版本中则首次提出北京应全面贯彻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此三次规划的规划期都为20年左右,但三次规划的目标都在随后的4~5年被突破。

虽然“逃离北上广”之声不绝于耳,但北京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就业机会,还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到来。首先是劳动人口,接着是劳动人口的父母、配偶、子女。

2016年3月,《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对于北京常住人口的控制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北京最近五年的新增常住人口,2011年是56万人,之后逐年下降,到2016年已降至2.4万人。

失衡的密度
2015年人口疏解目标
2015年
城六区
其他区
市外

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逾2172.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1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3%。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除了对总人口做出规划,还提出城六区(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维持集中发展的空间布局,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周围区域以环线模式拓展的“烙大饼”式发展模式不断延续,虽然控制了城市无序蔓延,缩减了人均建设用地,但也使得北京存在的人口分布不均匀问题相比同等城市严重。

北京的人口密度(人口/总面积)对比全球其他大城市,并不是特别高,但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2015年,北京中心城区、城区、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2.38万人/平方公里、0.83万人/平方公里、0.06万人/平方公里;同时期,东京都市圈三个圈层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9万人/平方公里、0.53万人/平方公里、0.20万人/平方公里。

不过近年来,中心城区东城区、西城区的人口总量已稳中有降,而辖区内覆盖城区边缘地带的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由于处在快速城镇化的核心区,人口基数大且增长快。

城六区以外的通州、昌平、顺义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也在提升;怀柔、平谷、密云三个区近几年的人口增长基本持平北京全境同期水平。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前述中央批复后的讲话中阐述,要进一步在东城区、西城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平原地区人口规模有增有减,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白菜心”城六区
面积
GDP
人口
在岗人口比例

以2015年数据为例,北京市的城六区以8.4%的面积占比,负担了59%的人口承载,贡献了69%的GDP创造。

就好比皇冠顶端的红宝石,这里也是北京最具活力的中心点。

“产业规模——就业规模——居住规模”这一链条清晰地描画出城六区的活力从哪里来。

从区域的在岗职工人数/该区常住人口的比值(2014年)来看,东城、西城高达60%以上,也就是说东西两城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覆盖该区常住居民数量的六成以上。同时,海淀区、顺义区这一比例也都超过了40%,最少的昌平区,为14.1%,堪称“睡城”。

不过,由于市中心的生活成本较高等因素,不少在北京就业的人员采取了职住分离的策略,即在市中心工作,在近郊或远郊区居住。有研究表明,距市中心15km左右是城市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主导地位转化的分界线。这一距离正好也是北京中心点据五环路的平均距离。

总的来说,城六区的常住人口密度很大,在岗职工密度更大。

挡不住的吸引力

除了能提供的工作机会更多以外,从岗位的薪酬水平来看,城六区的工作岗位显然更为“多金”。

2014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薪酬103400元,其中最低的延庆县为50431元,最高的是西城区,147618元,近延庆数值的3倍。

这并不是近期才显现的趋势。2006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薪酬为40117元,最高的西城区为48957元,是最低的平谷区的2.4倍。

不过,虽然看似北京各区的“贫富差距”加大了,但事实是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北京各区的在岗职工平均薪酬的偏差程度其实在下降。

城六区以外的几个区,包括昌平、顺义、通州等地在岗职工平均薪酬相对于被城六区拉高的全市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

已于2017年初开始施行的《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中也提出,申请人居住地由城六区转移到其他行政区域将有加分,就业地和居住地均由城六区转移到本市其他行政区域的加分力度更大。

结语

人口激增以及因此造成的房价飙升、交通拥挤、资源紧缺、生活成本高企被称为“大城市病”,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几乎都在发展过程中或早或迟的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东京都市圈聚集了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首尔都市圈人口占韩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毅2017年3月曾在《中国改革》杂志刊文,文中称解决中国“大城市病”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主城区和行政管辖区的关系。中国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主城区人口过度集中,但行政辖区人口并没有过度集中。解决问题要把视野放在整个行政辖区。

    ——特大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将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适当向周边转移,并且要敢于将一些所谓的“高端”功能向周边转移。

    ——产业升级和低端生活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即使像纽约这样的世界城市都鼓励发展城市的小商小贩,像苹果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都是从车库中起步创业,我们的城市应该从中有所启发。

资料来源:财新网、首都之窗、北京统计信息网、新华网
《北京城市人口膨胀的原因及控制途径》
《改革开放30年大北京地区规划建设主要特征分析》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三大世界城市人口变迁的启示》

编辑: 张艾华(特约)
设计/开发: 韦梦
监制: 黄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