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击开始阅读

从古至今,龙塘的苗寨人家始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生活方式,但城市化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门心思想着走出大山,过更好的生活。贫困和人口外流,成为龙塘必须面对的问题。

2018 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成立扶贫专项小组,并派驻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扎龙塘村,深入扶贫一线,通过文旅切入、产业带动、文化激活、教育帮扶等方式打造美丽乡村样本。

让龙塘村重新焕发光彩的,是一个个普通而不平凡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坚守在这里。

村主任文冲,是融创在龙塘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带头人,也是村民们的主心骨。

2014年,文冲辞去了工厂主管的工作,回到龙塘村担任村主任一职。合作社组建初期,村民们仍在观望之际,他带头投入起始资金,发动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参与到家乡振兴事业中。

文冲不迷信过度开发,他相信脚踏实地的道理。“旅游接待只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村民平时该种地种地,该绣花绣花。”

“生活充裕的城市人需要农村自由的田地。”文冲说,“我们不打算和旅行社深度捆绑,不大搞商业化开发。全村285户,有多大接待能力,就接待多少游客。每家时不时接待几位游客,增加千八百块收入,就挺好的。”

阅读他的故事 ▼

九零后的文远胜是第一批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的村民。他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舍己为大家,有把事情做好的决心和大胆表态的勇气。

成为龙塘村合作社资金互助部和农业产业部的负责人后,文远胜立刻忙活了起来:他申请贷款改造自家房屋做民宿,2019年民宿经营营收达一万余元;接收农业产业板块工作,负责葡萄产业基地的管理,并开展水稻茶叶的生态种植和认养项目;带领村民筹办第一个“苗年节”、宣传“鱼冻节”,吸引大量游客来到龙塘村感受节日氛围……

对于文远胜而言,振兴家乡和发展事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说:“家门口也有事业,解决了就业,也解了乡愁。”

阅读他的故事 ▼

上世纪90年代,潘晓芬出生在这个距离省会二百多公里的边远苗寨中,成长在田野、森林、大山和云海里。她也没想到,从小看着村里老奶奶们绣在鞋面上的花样,有一天也可以帮助全村脱贫。

2018年6月,潘晓芬从打工的外地回到龙塘村。刚回村的晓芬羞涩、内向,却常常对龙塘村的发展、非遗手工艺传承提出不错的想法。2018年底,潘晓芬试着组织龙塘村妇女参与刺绣培训,并组建了9人的“龙之绣”绣娘团队。

慢慢地,潘晓芬对村里非遗传承工作的参与愈发深入。今年,潘晓芬与绣娘们一起,亲手改建并正式拥有了她们的“非遗工作坊”。这座由废旧老房子改建、倾注了绣娘们大量心血的工作坊,已经成为她们实现自己梦想、开始独立事业的地方。

阅读她的故事 ▼

文武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守着几块农田过日子。2018年底,融创在龙塘村开展扶贫工作后,文武一家实现了脱贫。2019年,合作社租下了文武家做民宿改建,文武家的房子被改造成了“龙塘壹号民宿”,开始接待游客。从那以后,依靠民宿运营的分红,文武一年的收入能增加上万元。

在合作社举办的“房东主题日”上,文武带领县里的广场舞队来龙塘做客,他的老母亲也邀请了自己的朋友来看新改建好的民宿。那天,文武身着苗族传统服饰,随着音乐载歌载舞。脱贫奔小康的喜悦,在武哥的舞蹈中散发出来,更带着他和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阅读他的故事 ▼
以“龙塘样本”为范本,融创扶贫模式正在被应用到更多项目中。

技术支持: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

插画:李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