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末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逐步蔓延全球。疫情统计数据发现,确诊与死亡病例中,有基础疾病或慢病的老年人占比较高。慢病病患除了遭受疾病本身带来的苦痛,或许同时增添了暴露于其他健康问题的危险。

慢病像一个个附着在病患和家属的生活中的恶魔,它不知疲惫的缓慢侵蚀病患家庭正常稳定的生活,无法被摆脱。许多生活中和你我相似的普通人,都在承受慢病带来的困扰。

Original Image
Modified Image

李筠说,孙女5岁生日那天,特意要求和自己一起过
“孙女把桌上最大的那块蛋糕分给了我”
李筠回忆起来,脸上挂着笑容

患有I型糖尿病的李筠,最终没能吃下那块蛋糕
由于生日当天过于高兴
李筠忘记饭前20分钟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Original Image
Modified Image

商业方案通过的时候程文如释重负
“年轻”“女性”这样的刻板印象都未能将她打倒。

母亲脑中风住院的半个月
程文午休时也要踩着高跟鞋着急又狼狈地赶去医院照顾母亲
作为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
“有时候跟甲方开完会就要直接去医院,精神压力大,
身体压力也大。”程文坦言

Original Image
the resizable image on top Modified Image

好朋友回国特意组了“火锅局”
李阳说,“有五年没见了,边吃边聊,
不知不觉喝了很多酒。”

呼吸短促、胸口疼痛、倒地,仿佛都发生在一瞬间
李阳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想不到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Original Image
Modified Image

李筠说,孙女5岁生日那天,特意要求和自己一起过
“孙女把桌上最大的那块蛋糕分给了我”
李筠回忆起来,脸上挂着笑容

患有I型糖尿病的李筠,最终没能吃下那块蛋糕
由于生日当天过于高兴
李筠忘记饭前20分钟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Original Image
Modified Image

商业方案通过的时候程文如释重负
“年轻”“女性”这样的刻板印象都未能将她打倒。

母亲脑中风住院的半个月
程文午休时也要踩着高跟鞋着急又狼狈地赶去医院照顾母亲
作为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
“有时候跟甲方开完会就要直接去医院,精神压力大,
身体压力也大。”程文坦言

Original Image
Modified Image

好朋友回国特意组了“火锅局”
李阳说,“有五年没见了,边吃边聊,
不知不觉喝了很多酒。”

呼吸短促、胸口疼痛、倒地,仿佛都发生在一瞬间
李阳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想不到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8年在中国,有超过3亿慢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不得不过着这种“AB面”式的生活。

慢病是不传染、长期累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总称,它像一个集结了各类恶名昭著健康“杀手”的危险团体,心血管疾病、中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常见的慢病。

慢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在中国,超过86%的死亡由慢病造成。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肝癌是中国居民过早死亡的前五大原因。

除造成死亡外,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伴随病痛而来的还有高企的治疗费用和失去劳动力导致的经济损失,2017年,慢病导致的中国疾病负担比重高达82.63%。

未来10年,中国慢病流行或将不断加剧。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显示,患有至少一种慢病的人数将剧增。

心血管疾病(心梗和中风)、慢阻肺、糖尿病以及肺癌等慢病患者人数将增长两倍,甚至三倍。糖尿病患者将成为上述四种疾病中患者人数最多的群体。约50%的慢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是病患群体进一步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心梗和中风)、慢阻肺、糖尿病以及肺癌等慢病患者人数将增长两倍,甚至三倍。糖尿病患者将成为上述四种疾病中患者人数最多的群体。约50%的慢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40岁以上的人群中。

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是病患群体进一步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老年人数增长最多的国家,中国老龄化形式日趋严峻。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人,比2018年增长近500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国务院预判,至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至25%。

慢病病人常常“祸不单行”,心脏病患者多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有几率患上高血糖。在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病例中,心血管疾病占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糖尿病和血糖含量升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约一倍。

《中国老年人群慢病患病状况和疾病负责研究》指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6.4%患至少一种慢病;超过三成60岁以上老年人被两种或以上慢病困扰。

生活环境与医疗条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有所延长,与此同时,老年慢病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的时间也在延长。卫健委指出,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不到69岁。换而言之,中国老年人在临终前,有大约8年时间饱受慢病困扰,而这只是一个平均数。

慢病仅仅是中老年人群应当关注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许多疾病隐患伊始于青壮年时,不良生活习惯的叠加最终导致健康问题积重难返,年轻人却常常缺少这种意识。

年轻人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使吃高油盐的外卖成为了生活常态;吸烟、过度饮酒;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出门运动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些几乎每个年轻人都会“中几枪”的不良生活行为是导致慢病的主要共同行为危险因素。不良习惯不会直接导致慢病的发生,但它们像一个个幕后推手,不断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请继续向上滑动
请继续向下滚动

您现在是否吸烟?

在中国,每100人中就有27人吸烟。

过去30天里,您喝过酒吗?

在中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28人在近30天内喝过酒。

通常一天内,除去睡眠时间,您累计有多少时间坐着、靠着或躺着? 小时

在中国,成年人平均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为4.9小时。

您每日食用果蔬是否达到400克(大约两个苹果的重量)?

在中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47人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联合国标准:每日400克)。

对于潜在的慢病高风险人群,包括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下的人群以及家族有慢病史的人群,主动进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现阶段针对慢病的防控措施仍停留在 “以疾病治疗为中心” 和传统的防发病、防复发的预防体系层面。得病后就医,乍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此时慢病对患者与家人的长久伤害和经济损失已无可避免。

慢病健康管理则得以提前切断患病路径。不同于以疾病发生、发展为基础的疾病管理,慢病健康管理以健康或疾病危险因素发生前的防控为重点,针对全体健康人群或慢病高风险人群进行不同程度的检查、检测、评估及干预管理。以前期干预预防的投入对冲患病后造成的损失。

慢病健康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慢病高风险人群最直接的预防方式,即规避现存的危险因素。柳叶刀研究表示,中国超过90%的中风由可控风险因素导致,也就是说,90%的中风都可以由控制生活方式避免。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概览指出,保持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糖耐量异常(IGT)是由健康发展为糖尿病的过度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下称预防指南)提出,当个体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值上限7.8mmol/L,但又未达到糖尿病下限11.1mmol/L,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可判定为IGT,或糖尿病前期。

中国人饮食结构大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只检查空腹血糖的常规体检,容易造成许多餐后血糖“不及格”的人群漏诊。据2017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糖尿病知晓率不足四成,仅为36.5%。

据JAMA杂志数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0.9%,IGT患病率高达35.7%,换而言之,逾1亿中国人罹患糖尿病,另有近5亿中国人正在向糖尿病发展。根据预防指南,每年有6%-10%的IGT患者发展为糖尿病。“大庆研究”20年随访研究指出,若不进行干预,92.8%的IGT人群将最终转化为糖尿病患者。

“大庆研究”将IGT人群分组,对实验组持续6年进行饮食与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并于之后的第20年、23年、30年对参与研究者进行随访。研究发现,经过早期6年的干预,实验组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降低51%,即使发病,也延迟近4年。同时,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生率以及延长预期寿命。

药物干预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对慢病的预防及治疗有更显著的作用。根据WHO,当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或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使用与戒烟结合起来时,可使近75%的血管性反复发作事件得到预防。

而生活方式干预也仅可能帮助一半IGT患者变为糖尿病,临床试验表明,改变生活方式或服用某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或延缓其发作。

防治指南提出,在糖IGT人群中进行药物干预的临床试验显示, 降糖药物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s) 、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IGT人群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 而其他药物长期应用时则需要全面考虑花费、不良反应、耐受性等因素。

IGT个体药物使用的前提应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且合并有其他因素,防治指南指出,药物干预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充分评估风险与费用和其带来的效益之比。

在“木已成舟”之前改变危险行为、科学药物干预,或许就能避免将自己生命最后的十年置于病痛与拮据之中,防患于未然好过参与那一场难以攻坚的持久战。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9》、《 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国老年人群慢病患病状况和疾病负责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9健康管理蓝皮书》、《柳叶刀·神经学》、《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医学会杂志》

 

记者:孙茜

设计:李靖华

开发:刘佳昕

监制:耿铭钟 韦梦

财新数据新闻中心出品

关注公众号caixinvislab看更多互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