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干旱、台风、海啸……面对气候变化消极影响,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提供了来自大自然的解决方案

但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其数量和质量都在持续下滑,对生物多样性、气候与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Ramsar)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下称《湿地公约》或《拉姆萨尔公约》),旨在推动国际合作、协调国际行动以确保对湿地及其动植物的保护。

截至2017年,已有168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全世界共有国际重要湿地2186个。

依照公约,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

然而,由于人为开垦湿地、旅游建设用地改造及环境污染等原因,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生态问题。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数据显示, 1970年到2015年期间,全球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5%。

为了纪念《湿地公约》的签署、提高公众对于湿地环境的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 Day)并每年都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

2019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气候变化(Wetlands and climate change),旨在提醒人们,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防范和抵御气候变化消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湿地与气候变化
“Wetlands: The key to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湿地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消极影响的关键所在,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蓄水抗洪,同时净化污染、调节区域气候,因此也被人们形象地喻为“地球之肾”。此外,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发育在流域不同部位的湿地,其生态服务功能也有所不同——

内陆湿地:在调节径流、防洪抗旱方面表现突出,可以有效吸收和储存降水,减轻洪涝干旱;

沿海湿地:能够在极端天气下缓冲风浪,有效防护堤岸,保护人类免遭洪水猛浪的侵害;

泥炭地、红树林和海草:是天然的“碳储存库”,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二氧化碳,防止全球变暖。泥炭地仅占据全球陆地3%的面积,但储存地表近30%的二氧化碳,是全世界森林储存量的2倍。如果泥炭地被开垦破坏,意味着万年来堆积的碳储备会被重新带回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

中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多、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丰富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乎拥有《湿地公约》中划分的苔原湿地之外的所有湿地类型,并拥有独特的青藏高寒湿地。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唯一两次完成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但相比2004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减少了339.63万公顷。

1992 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共有57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分布在22个省份,总面积达到739万公顷

中国的首批国际重要湿地共有七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总面积为亚洲第一的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米埔—后海湾湿地成为中国第七个国际重要湿地。第二、三、四批分别有14个、9个和6个湿地于2002年、2005年和2008年获得湿地公约认可。

2009年,西溪湿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列入名录的湿地,也是中国第一个以鱼鳞塘地形地貌为主要标准列入名录的湿地。

2011年与2013年共新增9个国际重要湿地,其中位于湖北的大九湖湿地和沉湖湿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前者在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性和稀有性,多种珍稀动植物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得到庇护,度过了导致全球生物大灭绝的第三、第四纪冰川期。后者则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中生态保护最好的一处湿地,被生态学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2015年与2017年分别有3个和8个自然保护区入选国际重要湿地。

中国湿地分布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中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是世界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

根据湿地中国网站统计,目前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湿地植物4220种,动物2312种。以湿地水鸟为例,中国湿地有水鸟271种,且包含亚洲 57 种濒危鸟类中的31种;全球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有50种,占30%;全球鹤类有15种,中国记录到9种,占60%。

中国湿地代表性动植物

“地球之肾”的保护与利用

2017年3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约53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超过50%,恢复退化湿地14万公顷,新增湿地面积20万公顷(含退耕还湿)。

此次《规划》还将全国湿地面积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明确湿地保护任务和具体的保有量目标,要求各地推进湿地保护法规政策和制度建设,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履约。此后,全国各地均出台了相应的湿地保护政策及实施方案。

2019年1月18日,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详细列举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具体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等因素。

《白皮书》称,下一步,中国将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国际重要湿地的精准保护和管理。同时,还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的氛围。

保护和“明智利用”(wise use)是拉姆萨尔公约主张的湿地开发原则,在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内达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标。

根据拉姆萨尔公约组织所发布的全球湿地概况报告,目前全世界的湿地仍有较大储量,总面积与格陵兰岛的面积不相上下。但无论是湿地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持续下滑,对生物多样性及气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面对世界范围内实实在在发生的各种气候异常变化,人类的未来正面临巨大威胁。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利用湿地这一天然的化解办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是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数据来源:拉姆萨尔公约(ramsar.org)、湿地中国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记者:王怡兰(实习)

设计/插画:高旭

开发:韦梦

监制:耿铭钟

财新数据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