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方按钮
在浏览器中打开

加载中……请稍候

成兴凤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马安村四组 范美忠都江堰光亚中学 黄毅建川博物馆 敬佳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老北川中学) 代国宏老北川中学 郑海洋老北川中学 唐俊豪北川县城 刘剑峰绵阳某商业物流公司的大楼 张华佳南充 张良《汶川地震168小时》作者 西安 兰州 成都 震中 重庆 地震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10度 11度 5.14敬佳:“晚上7点左右,姐姐在医院找到了我。” 6.12建川博物馆员工黄毅:地震馆开馆 2010.4.16代国宏:获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蛙泳项目冠军 5.22范美忠:在天涯发布《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 5.22唐俊豪:进入绵阳市儿童福利院 5.12张良:带着刚出版的书来到映秀,在映秀公墓把书一页页撕开烧掉, 2014.3.26郑海洋:成都草莓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7.13成兴凤:儿子生日那天,在儿子遇难的废墟前挂起横幅 6月下旬刘剑峰:加入志愿服务组织 2011张华佳:到汶川人保财险工作 2008.5.12 2018.5.12 2013.5.12 失去双腿的幸存者郑海洋 《汶川地震168小时》作者张良 映秀镇保险公司职员张华佳 “无腿蛙王”代国宏 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母亲成兴凤 志愿服务人员刘剑峰 建川博物馆员工黄毅 北川遗孤唐俊豪 曾任教于中学的老师范美忠 地震十周年同学会组织者敬佳 地震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10度 11度 成兴凤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马安村四组 范美忠都江堰光亚中学 黄毅建川博物馆 敬佳老北川中学 代国宏老北川中学 郑海洋老北川中学 唐俊豪北川县城 刘剑峰绵阳某商业物流公司 张华佳南充 张良上海 西安 兰州 成都 震中 重庆 5.14敬佳:“晚上7点左右,姐姐在医院找到了我。” 6.12建川博物馆员工黄毅:地震馆开馆 2010.4.16代国宏:获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蛙泳项目冠军 5.22范美忠:在天涯发布《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 5.22唐俊豪:进入绵阳市儿童福利院 5.12张良:带着刚出版的书来到映秀在映秀公墓把书一页页撕开烧掉 2014.3.26郑海洋:成都草莓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7.13成兴凤:儿子生日那天,在儿子遇难的废墟前挂起横幅 6月下旬刘剑峰:加入志愿服务组织 2011张华佳:到汶川人保财险工作 2008.5.12 2013.5.12 2018.5.12 失去双腿的幸存者郑海洋 《汶川地震168小时》作者张良 映秀镇保险公司职员张华佳 “无腿蛙王”代国宏 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母亲成兴凤 志愿服务人员刘剑峰 建川博物馆员工黄毅 北川遗孤唐俊豪 曾任教于中学的老师范美忠 地震十周年同学会组织者敬佳

1/3 2018年清明节期间,敬佳和当年北川中学的同学们一起回到老北川遗址,身着统一的服装,手捧花束向逝者表达追思。

2/3 参加同学会的同学们玩绑腿赛跑游戏,为了保持平衡互相搂着肩膀。

3/3 敬佳和同学们走在老北川的路上,边走边谈论着地震时刻的记忆,他们的身影反射在地震遗址破碎的玻璃上。

1/3 2018年3月28日,范美忠和儿子在四川成都的家中。

2/3 范美忠从都江堰光亚中学离职后,把生活重心放到了家庭上,投入大量时间陪伴孩子。

3/3 范美忠陪儿子在足球场玩耍。

1/5 2018年4月10日,唐俊豪在绵阳市儿童福利院的宿舍里。

2/5 福利院内老师紧缺,17岁的唐俊豪要和5岁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他趴在课桌上,看上去对老师的讲课并没有兴趣。

3/5 唐俊豪是福利院内年龄最大的孩子之一,他经常帮着给小孩子喂奶。

4/5 唐俊豪在咖啡杯里养了多肉植物,每天都不忘浇水。

5/5 2018年4月3日,四川省绵阳市儿童福利院,唐俊豪帮看护老师收拾晒干的衣服。

1/7 2018年4月4日,建川博物馆,黄毅站在地震纪念碑前。十年前她在上班期间感受到了轻微的地震,起初并没放在心上,等下班后看过新闻才认识到这次地震有多么严重。

2/7 都江堰公园路30号5栋5楼朱琳家的座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座钟摔在地上,电池被摔出,时间永远定格在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3/7 2008年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师职飞行员邱光华率机组执行运送伤员任务时,飞机撞山失事,以身殉职。该飞行日记是同飞机残骸一起找到的。

4/7 在地震废墟中搜寻到的私人影集。

5/7 从废墟中找到的新娘易晓燕的婚纱。2008年5月12日,新郎史伟和新娘易晓燕在拍摄婚纱照,地震突如其来,二人被埋废墟。

6/7 该日记本于2008年5月13日凌晨1点在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救援现场获得。日记本的主人叫王静,17岁,在地震中不幸遇难。

7/7 2018年4月4日,建川博物馆地震馆,身着工作服的黄毅为访客进行讲解。在解说中她尽量保持克制和抽离,不带入自身的情绪。

1/2 刘剑峰的摩托车和他一同经历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他现在准备把摩托车翻新,放在志愿中心的橱窗里做纪念展品。

2/2 2008年汶川地震时,身穿迷彩服的刘剑峰到震区参与灾后救援工作。震区路况条件差,他的摩托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1/6 2018年4月9日,成兴凤坐在家中捧着儿子贺川的照片。成兴凤说地震把一切都改变了,但她却永远放不下对孩子的思念。

2/6 刘莉为遇难的女儿创建了一个“线上纪念馆”,把和女儿相关的点点滴滴全部记录在上面。她想让女儿以这种方式继续存在。

3/6 徐兵右手拿着女儿的遗像,左手托着四岁半的儿子。从年龄看徐兵和儿子更像爷孙而不是父子。

4/6 周乐华陪女儿做康复训练,让女儿反复吹灭打火机,来训练她的协调能力。

5/6 鲁碧玉身上背着六岁的小儿子去给大儿子上坟,她久久地蹲在儿子墓前,不愿离开。

6/6 邓华(化名)没有多少女儿的照片,仅有的是几张生活照和一些大头贴,当时和女儿一同照大头贴的同学很多也不在了,邓华一直小心地保存这些照片。

1/3 2018年4月2日,代国宏回到初中母校北川香泉乡黄江中学,在轮椅上给学生上生命教育课。

2/3 4月2日,代国宏给学生们上生命教育课,妻子苏思妙全程陪同,并不时在一边拿手机拍摄。

3/3 4月2日,代国宏演讲结束后,校长搀扶着他上台阶。

1/3 2018年4月13日,映秀镇保险业务员张华佳在震源新村走访居民。张华佳在工作中感受到震后居民的投保意愿提升了,对保险业务人员的态度也有所好转。

2/3 张华佳在漩口镇圣音寺村为遭遇火灾的村民办理农房保险理赔,并推广家庭成员意外险。

3/3 张华佳敲开映秀镇震源新村一户老乡家的门,推广家庭成员意外险。张华佳觉得,不出外打工的人对人身意外保险的认识普遍不足。

1/5 2018年4月21日,张良在广州的办公室中。在写作《汶川地震168小时》前,张良阅读了1000多万字的背景资料。

2/5 2008年12月,张良站在映秀湾电厂废墟上拍照。

3/5 2011年,张良在北京开始写作《汶川地震168小时》。他把收集到的信息贴满墙面,在信息之间找关联,构成“证据链”。随着墙上贴的资料越来越多,他脑中的故事轮廓也越来越清晰。

4/5 2013年,北京的新书发布会上,张良与当年参与救援的映秀镇居民,吊车手杨云青合影。

5/5 2013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张良带着刚出版的书来到映秀公墓,将其撕开一页页烧掉。他认为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不想再提。

1/3 2018年4月1日,郑海洋跟随家人参加家庭聚会,失去双腿的他已慢慢从伤痛中走出,重新回归到平静的家庭生活。

2/3 2009年5月8日,郑海洋安装假肢后,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3/3 郑海洋和朋友在酒吧看演出。他很少来这种公共场合,因为缺少残障人士便利设施。

中国西南,龙门山断裂带,亿万年里的一次寻常波动,却成了无数人生命里无法抹去的浩劫。

2018年,浩劫十年之后,四川汶川,新城代替旧址,青丝难掩白发,藤蔓覆盖校舍,坟茔生出荒草。

时光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场8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

地震来临时,北川中学学生郑海洋正在高一(2)班的教室里上政治课,建川博物馆解说员黄毅如往常一样接待参观者,都江堰光亚中学老师范美忠在给学生讲《红楼梦》第十三回,后来写作《汶川地震168小时》的张良还在上海一家公关公司内约见客户……

那一刻之前,他们的生活轨迹没有任何交集,那一刻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地震亲历者。汶川地震,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最大公约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动山摇。

汶川地震的震级达里氏8.0级,地震烈度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汶川地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2008~2018,地震一瞬,人间十年。

外面下着暴雨,敬佳醒过来环顾四周,全是陌生的面孔,医生护士东奔西跑地照顾病人,她饿得发昏,强忍着脚部剧痛挪到门廊处,止不住地大哭,直到突然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原来是姐姐在喊她的名字。

这是2008年时,敬佳从地震中逃出生天后的第一段回忆,当时她在北川中学读高一,十年过去了,这些情景仍历历在目。

2018年,她回到北川老城,和当年的同学一起参加同学会。他们是地震后的重组班级,原来高一年级有十个班,地震后就只剩下六个了。经历过地震,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忘怀的伤痛。去往老北川的路上,他们总是忍不住谈起地震瞬间的惊恐:被摔出几米远,亲戚被掩埋在废墟里,家在瞬间垮塌……震后他们在板房建的临时校舍里上课,直到高三毕业。

敬佳最近一年已经不再上弟弟的空间留言了,但到了“5·12”那天,她还是会习惯性地对那些离开了的亲人说说话。“永远不要忘记2008年5月12日那天发生了什么,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她说。

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范跑跑之歌》中,一个被妖魔化的范美忠在一所学校的地震废墟上逃跑,这样一幅图景构建了民众对于“范跑跑”的印象,十年过去,当大众仍旧保持着这种刻板印象时,当事人范美忠已悄然离场,他放弃了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职,转而回归家庭。

那个在震后不断就师德的边界寻求论战的男人如今成为了一名全职奶爸。46岁的范美忠,每天买菜做饭,教育自己的一儿一女,趁着生活的间隙,他会守在家中书桌的一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范美忠自认为人过四十已不惑,年轻时批判社会不断郁积的愤怒,和形而上无路可走的困顿随着时间渐渐远去。看着3岁的儿子在家中跑来跑去,他说家庭生活是他最好的疗愈,在爱孩子的同时,他的心中也生发出了更多的爱。

2008年5月22日, 7岁的唐俊豪由民政系统送到绵阳儿童福利院,他说不清家庭具体情况,只知道家在北川,震后的混乱中,没人知道他的家庭住址。体检后,福利院发现他有轻度脑瘫。

和他一同来到福利院的数以百计的北川孤儿,在此暂住后,陆续被父母或亲友领走,只有唐俊豪、白雪等9位身体有缺陷的孤儿始终无人认领。

十年后,唐俊豪成了福利院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孩子。在儿童福利院里,他掌握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并帮护理人员照顾更小的孩子。

有志愿者送他两个咖啡杯,他拿来养多肉植物,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浇水。

“不求他帮什么忙,主要为了让他出去能学会自理,能生活下去。”儿童福利院按规定只能收养18岁以下儿童,唐俊豪明年将超出这个收养范围,院长张女士说,“十年了,天天见,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没有办法,只能把他送回北川民政局,最有可能收留他的地方,是北川的养老院。”

“5·12”大地震发生时,建川博物馆讲解员黄毅正如平日一样接待参观者。她感受到的晃动不大,只见墙灰纷纷落下。那会儿她怎么都没想到,距离博物馆所在地安仁古镇不到100公里的映秀镇,已被地震破坏得支离破碎。那天晚上,她如常下班,回家后看到新闻,才惊觉地震的威力,转头问已放学回家的儿子,你没事吧?

黄毅出生在攀枝花,对地震并不陌生,但她没有想到“5·12”大地震会和她产生不可割裂的联系,直到十年后依然在她的工作里占据一席。

建川博物馆创办者樊建川起初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地震,直到两天后从新闻上看到了震中的惨况。

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地震博物馆开馆,连楼梯都没建好,用脚手架代替。游客蜂拥而至,黄毅说,没有一个人不是红着眼眶出去。

十年间,博物馆改变了很多,黄毅也被调到外宣部门,只有接待重要客人时才会担任讲解员。地震博物馆里的文物解说词,她还能流利地背诵出来。但在这些重复的解说之间,她甚少谈自己的感受,仿佛早已将个人和这一个个惨痛的故事隔离开。如果听者提出的问题过于沉重,她就会把话题岔开,笑着要给对方讲个好玩的事。如果有游客在某个展品前看得出神,她便将目光移开,静静在旁边等待着。

2008年5月12日,当时刘剑峰还是绵阳某物流公司的经理,地震时他所在的办公楼也受到了影响。震后五天左右,他组织一批摩托车车手准备前往灾区救援,突然接到了因安全隐患需撤退的通知,刘剑峰只好随时待命,等余震稍弱之后,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摩托车机动灵活,在路况糟糕的灾区派上了很大用场。而此前,这辆摩托车一直是刘剑峰用来兜风的“大玩具”,他热爱自然,喜欢骑着车带老婆孩子到处旅行。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孩子,在弥留之际,孩子最大的心愿是喝橘子汁,在满足心愿几小时后,孩子就走了。类似这样的事情让刘剑峰倍感生命的脆弱,之后便下决心做一名全职的志愿服务人员。

“每个人都有英雄主义情结,总是想做点什么,个人觉得志愿服务并不伟大,但是做出来还是有价值的,可能也有伟大之处吧。”刘剑峰抚摸着他那辆“功勋卓著”的摩托车,语气平静地说道。

成兴凤每年至少要去老北川三趟,爬上茅坝中学遗址高高的楼梯,翻越围栏,踏过乱草和砂石陡坡,就在那根屹立不倒的旗杆前将给儿子贺川的“信”——一条巨大的横幅挂上,十年间这横幅已被更换了30次,每次的内容都稍有不同,但不变的是儿子的照片和右下角她的手机号码。成兴凤一直怀有希望,觉得贺川只是走失在哪家异地的医院里,希望哪天在路上走着能突然再遇见儿子。十年来,希望早已成了执念。除了记者和过路的好事者会拨通这个号码,她始终没有等来儿子从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

地震后不久,刘莉每天都带着女儿胡慧姗的脐带和乳牙到聚源中学的废墟上祭祀,试图用肉身召唤灵魂,最终她找到的不是女儿的魂魄,而是一张写有女儿QQ号码的小卡片。刘莉为女儿办了一个线上纪念馆,十年来从未停止更新。——“胡慧姗来过这个世界上,很幸福地生活了十五年六个月零二十三天,我希望大家纪念她 。”刘莉如此说。

徐兵最喜欢读女儿的日记本,那是女儿离开后一年他才找到的,本子仅有的几篇日记里,徐兵最爱读这一段:“早晨天还未亮,我被三轮车的声音给震醒了,只听到外面父亲和母亲的交谈,此时父亲已经从都江堰取了水果回来,我却仍然在暖和的被窝里睡觉。”这个魁梧、沉默的男人一谈到女儿就忍不住低声哭泣。

不想终日沉溺在丧女之痛的徐兵在六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儿子现在四岁半。

周乐华在地震中失去了大儿子,两年后,女儿雨乔出生。雨乔九个月大的时候患上神经母细胞瘤,命运似乎喜欢一再考验这个普通的家庭。周乐华与丈夫将女儿送去北京治疗,他们无法接受再一次失去了,花了40多万元治疗费后,女儿的病基本治愈,但肢体动作和智力却无法回到正常水平。

2008年地震时,儿子在二楼上课,一下就被埋在了废墟下。谈起儿子,她忍不住泪如雨下,当时她等了15天才在废墟里找到孩子的尸体,那一瞬间她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像老了十岁,“每每想到艰难养大的儿子就这么没了,就想不如死了算了。”她说。

鲁碧玉舍不得扔掉儿子刘小川的东西,他生前用过的教科书、笔记本、书包、文具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子里。她也舍不得放下心里的刘小川,那个好儿子,成绩名列前茅,为父母省下了两万择校费,体育好,冬天还坚持洗冷水澡。她曾坚信儿子日后一定是祖国的栋梁,她曾对孩子生活的环境信任有加,但这一切都被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狠狠砸碎了。

邓华(化名)没能再梦见自己的女儿,她说可能是女儿被埋得太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女儿多听话啊,那会儿寄宿,周五回家无论多热,放下书包就要下地里帮自己干活,成绩好,聪明,各方面都优秀。

邓华地震后一直睡不好,没有第一时间去女儿的学校找她成了她最大的遗憾,地震后两天,她才从老家来到北川中学找孩子,远远看见七八十具尸体躺在地面上,“看到了心里简直啊,没法说。”

“5·12”地震中,北川中学高二(5)班的代国宏成为班上惟一幸存者,但没有保住双腿。

医生告诉他游泳是最好的康复方式,即使呛水,他也不愿意让人搀扶,“陆地上,我失去双腿,但在水里,我可以自由翱翔。”代国宏出院后加入四川省残疾人游泳队,2010年夺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冠军,2014年,他在该项目上再次夺冠,并打破全国纪录。优异的战绩使他获封“无腿蛙王”的称号。

在此期间,他也收获了爱情。妻子苏思妙回忆说:“喜欢他的乐观微笑和温暖目光,家里开始极力反对,我执意对母亲说非代国宏不嫁的时候,母亲的回答是:宁愿你谁也不嫁。”

他无数次在讲台上感慨:我相信我的幸运是我同桌、是我室友的不幸换来的,是他们馈赠给我的礼物,所以我要好好活着,我要代替他们活着,我要代替他们去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心愿,代替他们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和感受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2011年,刚毕业的张华佳到汶川人保财险工作,现在,他是映秀镇上惟一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除了销售车险、意外险,他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推广农房保险和特色水果保险。

地震后,他感觉政府对保险越来越重视,对民生类产品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去年农房保险,政府补贴80%,农户只需要自付20%。截至2018年4月,汶川已有8个镇覆盖了农房保险,其余的4个镇也正在研究推广。除了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张华佳感受到震后居民的保险意愿也逐年提高。

一次巨灾往往会引发一国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日本1964年发生新潟大地震,1966年出台《地震保险法》,并建立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美国加州1994年发生大地震,1995年出台《住宅地震基本险保单范本》,1996年成立加州地震局;土耳其1999年发生大地震,2000年建立土耳其巨灾保险共同体。 历时多年,2017年7月1日,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产品全面销售,标志着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正式落地。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张良正身处上海,他已离开媒体两年,在一家公关公司任职。灾难并没有第一时间触及他的生活,直到有客户提出要捐款,他才真正地开始思考该动身做点什么。

地震报道很快占据了公众的视线,但张良看出了其中的空白——每天都有大量的个体故事涌现,但在他眼中,这些故事不应该是孤立的。

历时三年多,张良对震中居民和进入灾区的救援力量进行细致采访,前后收集多达300多人的一手资料,最终成书为《汶川地震168小时》。

书的后记里写道,“当灾难离开,人类其实进入另一种更大的困境。但在灾难中闪耀过的光辉,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

“我觉得像十周年这种时间节点没有特别的意义,包括映秀镇里的人和前来救援的人,他们需要的是长期的关注和跟踪。 ”张良说。

2008年5月12日,郑海洋正坐在北川中学高一(2)班上政治课,地震波袭来,墙壁碎裂,天花板砸下,教学楼瞬间坍塌,将班上69名同学掩埋。郑海洋身处废墟夹缝,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死去,最终班里有53人遇难。漫天灰尘散去,因逃课幸免于难的发小刘旭良找到了郑海洋,陪伴、鼓励着他直到获救。

地震中死里逃生的他,永远失去双腿。截肢后,历经艰难的康复才重回课堂。曾经1米83的大男孩,却要花费两个小时才能用假肢走完50米。“曾经以为,17岁,我会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下失去生命,而现在,我坐在轮椅上,用以前从来不可想象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郑海洋说。

2014年,23岁的郑海洋开始尝试创业, 最终失败。2017年,他回到不愿回的北川二次创业,建立了一个残障人士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他希望“让更多残疾朋友,有更多方式、方法能更快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十年过去,“5·12”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只是一年一度的纪念日。但对于亲历者,不但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特殊坐标,也是他们每个人人生的拐点,将日后的生活重新定义。

摄影:梁莹菲 陈亮 蔡颖莉(实习)

视频拍摄:夏伟聪 陈玮曦 徐玮超

文字:梁莹菲 陈亮 杜广磊 蔡颖莉(实习)

视频剪辑:杜广磊

设计:刘佳昕 夏卒敏

开发:刘佳昕

技术指导:韦梦

监制:黄晨 郭现中

财新数据新闻中心出品

开篇影像由建川博物馆提供

本专题图片均由索尼全画幅微单™A7RM3拍摄

失去双腿的幸存者 郑海洋 《汶川地震168小时》作者 张良 映秀镇保险公司职员 张华佳 “无腿蛙王” 代国宏 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母亲 成兴凤 志愿服务人员 刘剑峰 建川博物馆员工 黄毅 北川遗孤 唐俊豪 曾任教于中学的老师 范美忠 地震十周年同学会组织者 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