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财新记者 陈亮
进入高铁时代后,全国仍有81对逢站就停、票价低廉的“公益慢火车”。从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至今,昆明至攀枝花的6162/1次列车已运行了近半个世纪,单程351公里,停靠23站,中途票价低至1元,以满足沿途山区居民的出行需要。但随着乌东德水电站和成昆复线的建设,沿线居民越发担心这趟“亏本运行”的列车会被取消,车厢里留存的往昔记忆也将随之消散

本文原载于《财新周刊》2019年第15期 ,发表于2019年04月22日
6162/1次慢火车停靠在羊臼河车站。这里紧邻金沙江支流龙川江边,周边居民3000多人,至今未通公路。
金沙江边,悬在河谷悬崖上的铁轨串起了一串小站。这些小到没有售票窗口的小站,让周围的山村自此连接上了中国西南的大动脉。半个世纪过去,这条艰难修建的铁路已融入山民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今年72岁的彭庆虎记得,成昆铁路通火车前,出门只能靠走,从踏鲁上村去元谋县城,一路上山连山,走路最快的小伙子也得走两天,入夜前要到村里找店住,说是店,其实就是老乡家里,有时老乡还不收钱。
通了火车之后,村里就没听说谁走路去县城的。最早火车票价五角,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做三天工的收入,如今票价3元,相当于他卖出一公斤大米的钱。他经常坐着火车去元谋县城卖菜,再买药回来。
这趟车没有空调,没有椅套,没有电茶炉。车上的茶炉员李剑是昆明铁路局为数不多的茶炉员之一。
满座128人的车厢里,大多数路段只坐着几名乘客。4月天里,车厢气温35摄氏度。怕热的男人们已打起赤膊,困了的游客脱去鞋子横睡在座椅上,车厢连接处堆放着十多袋毛豆。
乘坐6162/1次列车的多是短途旅客,满座128人的车厢里,大多数路段只坐着几名乘客,一个人可以坐两排椅子。
毛豆的主人甄留祥,是凉山州会理县绿水乡糯乍村人,今年56岁,以贩卖豆子、芒果为生。收豆子的季节,他每天都会在渔洞乘降所等车,在沿线小站周边的村子里收购,集中后每70公斤分装在一个蛇皮口袋子里,以方便他和车站上的搬运工装卸。毛豆不能放,一放就黄,以较低的运费尽快运到市场是赚到钱的关键。他计算了运输成本,发现货量低于2吨时,坐火车更划算。
和甄留祥一样,49岁的迤布苦村村民李琼梅也总在渔洞乘降所等车。这是1000多名糯乍村人和400多名迤布苦村人出行的惟一通道。
2019年清明节祭扫之后,李琼梅坐着6162/1次列车驶向昆明。她扶着行李箱,独坐窗前,一串珍珠项链格外惹眼,配着一件仿真丝的蓝白两色圆领短袖,显得整洁干练。这是一趟她和家人坐了半辈子的火车。小妹和儿子先后坐着这趟火车去读大学,她和丈夫每周坐着这趟火车拉蔬菜、芒果去攀枝花售卖,供儿子读书。再后来,她坐着这趟车去深圳帮小妹带孩子,又去昆明帮儿子带孩子。如今,她每月在成昆线上往返奔波,一头是老公,一头是儿子。
2019年清明节过后,两岁的郭红建跟随爷爷奶奶回家扫墓后返回元谋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选乘这趟列车的主力军。
因为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电站的修建,拆迁的消息在长达十年的年月里闹得村里人心惶惶。儿子大学毕业后,关于拆迁的事,李琼梅和老公便不再过问,而是一股脑丢给儿子,她看不懂各种通知,更不愿想这些背井离乡的烦心事。“我们搬走了,最多是不习惯,山上没迁走的,以后想坐火车,可不方便了”。
黑井站,60岁的王春林抱着两岁的孙子上了火车,花了五元钱去80公里外的禄丰县城接老伴回家。一周前,老伴腰椎疼得厉害,他带着孙子扶着老伴,坐这趟火车到县上医院看病。医生叫住院,王春林两口子犯了愁——儿子在安徽打石粉,儿媳在深圳工厂做网线,女儿在家带二宝,都不能来医院看护。黑井镇大树庄的家里,30头羊还等着喂食。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羊不能饿着,王春林带着两岁的孙子在医院看护了一天,第二天一早买了5元钱的票坐着火车回了家,留老伴自己在医院订饭吃。
这趟车,王春林也坐了一辈子。他上小学的时候,成昆线通车前,学校里老师就做安全教育,不要在铁轨上玩耍,火车来了不要怕,不能乱跑。早些年有大篷车厢,类似地铁的格局,可以拉着羊到县城卖钱。那时候,王春林每次进县城,儿子总喜欢跟着,在车上跑。如今场景相似,只是儿子换成了孙子,他也年过花甲。一不留神,小孙子就跑出一个车厢,他赶紧去追,车厢连接处的风大,帽子被吹掉了也顾不上捡。
2019年清明节,坐火车去旅行的两位姑娘在窗前自拍。票价便宜,再加上成昆线本身的魅力,经常有年轻游客慕名来体验绿皮火车。
但随着乌东德水电站和成昆复线的建设,沿线居民越发担心这趟“亏本运行”的列车会被取消,王春林担心这列车停运后,他和老伴去县城的路费就要翻倍;贩豆子的甄留祥算了算,他每年有一半的日子都要坐这趟6162/1,他今年56岁了,若是停运,一时还不知该去哪里赚钱。
杨兆祥是6162/1次列车的三名列车长之一,车一开他就在10节车厢里来回巡视,一边跟老乡们打招呼聊家常,一边拿着安检设备检查。
列车员邓祖芬在6162/1列车工作9年。这条线路17个小站不卖票,老乡们多是买一两元的短途票,邓祖芬补票回来,手里拿着厚厚一沓零钱。
李剑是昆明铁路局为数不多的茶炉员之一,已在6162/1次列车上工作了14年。车上10节老式车厢里没有电茶炉,只能依靠茶炉员用煤炭烧水。
列车员胡浩已在6162/1次列车上工作了10年,跟别的车次相比,这列车上因为没有空调,夏天非常难熬。
李华芬抱着鸡去攀枝花探望女儿。孩子们没时间回家,她有时间就坐着火车去看看。
冉元友是绿水镇白云村人,家里种了小米蕉,1公斤卖5元。有东西卖时就会坐火车去攀枝花卖。
73岁的李兰芬背着四季豆、小番茄到元谋县城售卖,每年能卖1000多元。头上勒着头带可以减轻背篓对肩膀的压力。
普开丽坐着火车去售卖丈夫手工扎的刷子。
李华美带着公公去元谋县城看病。村里还有30多户人,乡里的医院虽然近,但乡亲们更愿意去县城看病。
70岁的陈金婵坐着火车去走亲戚。她20岁时火车开通,第一次坐车时看到火车冒着白烟、汽笛声大很害怕,坐在车厢里听人说话,但一句话不敢接。
饶全方每天坐火车去攀枝花卖菜,戴着县城买的“宝石戒指”和一块金灿灿的手表。他自称一年卖蔬菜、芒果能赚10万元以上。
“坐了一辈子”6162/1次列车的王春林,带着两岁的孙子,去禄丰县城接老伴出院回家。他担心这趟列车会停运,到时候,他和老伴去县城的路费就要翻倍了。
曹国凤是凉山会理县人,她乘这趟车去昆明上学,有空就坐这趟车慢悠悠地回家。听说这趟车可能会取消,担心以后回家会不方便。
84岁的寇兰芬在孩子的陪同下坐火车去元谋县城看病。
52岁的岳金虎是车上著名的“老酒鬼”。爱人去世早,他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为帮儿子成家,他靠着火车贩卖蔬菜、毛豆赚钱。
王法灵是四川会理县坝子村人,因为三个孩子都在昆明工作,他每月都会乘坐这趟火车,往返于昆明和老家之间。
设计:冷斌
版面编辑:王喆 魏春元 罗静颖(实习)
订阅财新
支持严肃新闻
我要订